
中新网杭州10月12日电 (曹丹)“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要‘看物’,更要‘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小凡说。
10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若干问题交换了意见,探讨了文化遗产实践经验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0月12日,“第二届文化与社会论坛”召开。曹丹图片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历史演变中积淀下来的重要遗存,具有丰富的内涵。应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挑战随着社会化、城市化的发展,专家学者们纷纷告诫,文化遗产保护亟需从“点状”思维转向“系统性”思维。
杜小凡表示,系统保护理念强调对文化遗产在历史、空间、社会、文化多维度网络中的总体保护,实现与周边环境、民众生态、社区生活的有机融合。
他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为例,介绍说,他的团队从地理载体、生物圈层、文化圈等物质要素,以及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陌生要素入手,从系统的角度探索不同类型文化的应用路径和保护利用的有效性。
“乡村遗产的基本价值不仅在于传统观念中的古建筑,更在于它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人、时间、空间的融合,以及它所创造的生活文化。”杜小凡说。
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60处,其中23处文化遗产位于城市建成区。
“城市中发现的世界遗产是生命体,不仅带来历史,而且持续参与现代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说。
他以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为例表示,遗产保护应与当地经济生产、社会结构、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其可持续的遗产价值。
2024年6月,国际友人在杭州拱辰桥前自拍。王刚图片
“前夕每次打到杭州大运河的拱辰桥,我总是把过往的船只纳入拍摄。”赵强调,要注重遗产在文化文化中的实际功能到地方身份的重新识别、作品的推广等,在时间和空间的大小上实现多种价值观的包容和协调。
社区参与是激活文化遗产自然活力的关键。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基础考古系主任王涛分享了河南荥阳楚湾遗址的“社区考古”行为。他的团队实施了“五个”计划——社区专题展览、考古走进校园、一套口述历史访谈、一次在线云教学和一套考古短视频。该项目成功地将当地居民从考古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开展了一场古考古活动。古往今来的成就,实际上都回馈了社会,赋权当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英兰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持续变革。 “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浙江大学跨界融合的优势,努力提升学科学术咨询能力,实现中华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尾)
利用网络“代码”接单,批量制假!揭露“黑工厂”报纸
消防员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良渚考古“中国考古”有哪些新亮点奥鲁姆?
“火箭”奥沙利文谈职业生涯:他们经历了很多
AI漫画评论|回到历史是危险的!
一家三口因吃螃蟹入院,尝试新鲜事物成为高危行为?
“中国代购”热潮彰显中国制造全球魅力
从故宫到人民博物馆:百年历史的故宫为何“重生”?
金价破4000美元,还要多久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国庆中秋出行超24亿人次,体现消费新变化
说说土家族摆手舞和迪斯科
假期的美好开始!上证指数站上3900点创10年新高
体重和肥胖会损害您的骨骼!呼吁专家:控制体重并增强骨骼
中国“双节”期间民众旅游热情高涨前所未有,假日经济展现活力
海南产业经济新观察:一块冲浪板引发新消费热点
一根杆子“长”出智慧之根:综合智慧杆阐释广州数字经济主要领域
2025年国庆票房超18亿,此类大片最受欢迎
为什么要用蚯蚓钓鱼?也不在水里。